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二卷 笔与灰的抉择 婺源龙脉保卫战 (第45/56页)
下一任知县叫万国钦,做到侍御,也就是监察御史,可惜因为直谏丢了官。 下一任叫陈宗愈,上任半年赶上亲人亡故,只能丁忧去职。 下一任叫朱一桂,也是家里死人,丁忧去职,至今也只混到少冏卿——冏卿是太仆寺卿的别称,少冏卿即太仆寺少卿,正四品。 下一任叫徐良彦,同样丁忧去职,只混成了个少参。布政使下属有参政、参议,前者别称大参,后者少参,正四品。 下一任叫熊寅,到任一年病逝。 再下一任就是谭昌言,丁忧去职,如今只做到大参——从三品。 下一任金汝谐,去了西台当御史,三年就病逝了。西台是都察院的别称。 下一任赵昌期更惨,以曹郎终。曹郎是指六部之下的各司主官,赵曾担任南京兵部主事。 下一任冯开时,只在户曹混了一个候补主事。 这位不知名高人的思路着实刁钻,他一口气列出了婺源县前后十三任知县的履历,提炼出一条规律:“地理之关于人事,岂不响应。”历任婺源知县因为龙脉受损的事倒霉连连,官路坎坷,没一个过得好。新来的知县大人,您自个儿掂量掂量吧。 这个角度可以说是高屋建瓴,深悉人性。你跟官员们陈说民间疾苦,未必能让他们感同身受,但一说这事有碍于仕途,保证会引起高度重视。 其实仔细分析的话,这份倒霉名单根本名不副实。比如赵崇善、朱一桂、徐良彦三人官至正四品,谭昌言更做到从三品。虽说是闲职,但也不至于被说成仕途蹉跎。这若是蹉跎,那什么才算仕途顺利?当到皇帝吗? 那位高人为了论证十三位知县都倒霉的论调,只好硬说这几位还爬得不够高,职位不够重。这种先立论点,再扭曲论据的做法,值得后人学习。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