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
第505节 (第3/5页)
那时,他们也能封官,能趾高气昂的外出,甚至官员都得给他们牵马奉承,自也是有缘故的:一来,皇帝就是要明晃晃的昭告天下,朕的好恶即为标准,用以弹压朝堂;二来,也相当于放在朝上的耳目,因这些人就如同武家人一般,只能依靠她,忠心于她。 自然,也有这些人容貌、性情(特指在皇帝面前的好性情),能让帝王解颐解闷的缘故。 但一路走到登基的武皇,自不会是被面首哄走的人,只看一事就可知了—— 薛怀义哪怕最得宠的时候,在宫门处遇到一位宰相要先走,被不惯着他的宰相给打了,打的还挺惨,乃‘左右批其颊,曳去’,是真真打脸拖走。 薛怀义哭着去告状,武皇也只告诫道:你走北门去,不许走宰相们的南门。 由此可见一斑。 姜握随手拨着手炉上的铜扣:可如今,圣神皇帝并不需要面首去做朝政事。 她略微蹙眉,而陛下若要人解颐服侍,也该……吃点好的呀。 * 因一路从薛怀义想到明堂有些心烦,姜握入蓬莱殿后,就直接整了整衣裳,正襟危站,拿出当年她有幸见过几回的,魏征魏相在大朝上忠言逆耳的架势,肃然道:“臣闻千金公主事,心有所忧,有谏言奏于陛下!” 姜握说完后,见严承财在旁边难掩惊讶,甚至端着茶盘,却连茶盏都忘了取下来的样子,自己也有点后悔。 好像搞得太正式严肃且直接了一点。 最要紧的是……此时间线上,还根本没有任何面首做过什么荒唐之事。 也就是说还没有理论依据,她好像谏的早了点。 想到这里,姜握顿时有点理不直气不壮起来。 再看看御案之上的奏疏公文,以及殿内明晃晃的灯
上一页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