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第1128章 善男信女 (第1/4页)
唐浩仓也不能说是完全的说瞎话。 80年代的环境与后世的确是很不同的。 简单来说,80年代是物质紧缺的年代,而到90年代中期以后,就是生产过剩的状态了。 体现到企业和社会生活当中去,可以用销售员和采购员的地位轮换来说明。 进入21世纪以后,采购员显然是最吃香的,不管是大公司小工厂,但凡有采购权的,那都是被人请吃的对象,塞红包给黑色收入什么的,也总是免不了的。 但在80年代,采购员就可怜了,深夜排队,整日送礼,喝酒吐血,其最终目的是为了什么?为了从某厂的销售科手里,拿到一点货。 有货就能赚钱,有货就能销出,对货的数量的需求,远远超过了质量的需求,以至于某些货品有明显的瑕疵,采购员也不愿意去换。 因为换货浪费时间,换货耽搁事。 当然,物质紧缺的程度也是在发生变化的。 例如80年代初,尤其是82年乃至84年前,中国社会是全面紧缺的,粮票布票工业票的作用就体现于此。你想买自行车,你得工业券,因为要的太多,一个人攒根本攒不出来,还得全家总动员,借个一年半载积累的工业券才行。 想买电视机,想买水果糖,想买冰箱洗衣机,皆是如此。 进入86年以后,全面紧缩算是基本结束了,米面粮油都能敞开供应了,家电还紧张一些,但在工厂层面,已经没什么难了。 但是,紧缩依旧是存在的,尤其是铝箔这样的高技术含量的工业品,始终受到工厂的追捧。 唐浩仓如果说平江有色金属公司愿意足量供应给华锐制药厂,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